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流域概述:

一、中港溪介於頭前溪與後龍溪之間,為苗栗縣境內主要河流之一,中港溪發源於雪山山脈的鹿場大山(標高2616M)主流全長54公里,流域面積445.58平方公里。

二、中港溪有四大主要支流,為南港溪、東河溪、南河溪、峨眉溪,並分別於尖山、南庄、三灣匯流入中港溪,流經南庄、三灣、頭份、造橋、後龍、竹南等主要人口集居地區。

三、本流域內於古時僅賴山谷泉水灌溉,自明末以後移民來台墾殖,使作小規模之引水利用。後於乾隆三十年(1765年)先有隆恩圳之興築,繼番子、東興、內灣、南龍等圳之開鑿使灌溉事業更加興盛。更因於民國四十六年興建劍潭、民國四十九年興建大埔二水庫及民國七十三興建永和山水庫,頭份、竹南石油及化學工業區等使工商業迅速發展,人口激增,都市不斷擴大,成為苗栗縣人文、經濟活動重要之區域。

中港溪流域概況圖

中港溪流域概況圖

治理沿革:

中港溪自日治時代之新竹州廳及當時總督府已著手規劃及築堤,但因二次世界大戰而未完成。台灣光復後,政府限於人力與財力,未能從事檢討該計劃,僅從事片段之築堤工作。後因推動國家十大建設,工商業迅速發展,使國家財源充裕,方陸續興較大規模之堤防工程。「中港溪治理規劃報告」於民國71年奉經濟部核定及省府公告,係以主流自南庄橋東河溪與南河溪之合流點以下河段為治理對象。其中,中港溪自河口至峨眉溪滙流點採用100年重現期距洪峰流量為計畫洪水量,峨眉溪滙流點至南庄橋則採50年重現期距洪峰流量為計畫洪水量;其治理方式以築堤禦洪為主,河道疏濬為輔,以達成治理目的。而中港溪上游之東河溪及南河溪則採25年重現期距洪峰流量作為計畫洪水量,除南庄橋上游兩岸建有堤防外,其餘僅於部份河段布置護岸防止河岸沖刷,此河段治理原則上依現況地形劃定水道治理計畫線,並以管理為主,淤積河段之疏濬為輔。另104年修正公告治理計畫中,現有防洪設施,堤防計29,205公尺,護岸計4,285 公尺。

治理沿革



治理方針:

一、以「防洪安全為導向,生態為考量」為最高原則,避免大幅度修改現況河性,以現有之天然河道為主,築堤禦洪為輔,維持河道穩定平衡趨勢及發揮河川排洪

正常機能,減少洪災之發生。


二、高速鐵路橋至南庄橋河段,兩岸多為山谷或高崁,地勢較高洪水不易氾濫;因位於山區且兩岸多屬經濟效益較低或較無保護標的之區段,故應尊重河川之自然演進,不設置防洪構造物,保持原有河川環境及地貌,以管理手段或預警措施取代工程方法為主。而高速鐵路橋下游河道坡度較緩,其兩岸防洪設施多已完成,僅部分河段排洪能力或出水高度不足,治理方針仍以築堤禦洪為主,惟需配合綜合治水之非工程措施,強化預警與避災措施。


防洪設施:

防洪設施

中港溪主流(含南庄溪)重要河防建造物布置圖1

中港溪主流(含南庄溪)重要河防建造物布置圖2

中港溪主流(含南庄溪)重要河防建造物布置圖3

中港溪主流(含南庄溪)重要河防建造物布置圖4

中港溪主流(含南庄溪)重要河防建造物布置圖5

中港溪主流(含南庄溪)重要河防建造物布置圖6

中港溪主流(含南庄溪)重要河防建造物布置圖7

 

 

工程效益:

一、保護中港溪沿岸居民之生命財產安全。
二、保護農田、道路、工廠公司。
三、增進河川美綠化景觀,及配合鄰近區域遊憩休閒。
四、改善沿岸農業發展及觀光果園之開 發,進而帶動觀光旅遊之蓬勃。
五、促進沿岸土地之價值。

工程效益



治水願景:

有關台灣地區河川整治著重水利工程構造物之興建,較少考量生態體系整體經營,以致對河川原生物造成不利的影響。如中、上游地區修築道路、伐木、高山地區農作經營、違規開發興建、遊憩資源不當開發、水庫興建等,以及下游地區的工業開發、河川污染、農作與養殖漁業、砂石盜採等,使河川原有生態環境受到劇烈的改變與衝擊。

所以本溪日後進行治理及整治時,不僅需以防洪、防災、利水、美觀、休閒為目地外,更需應考慮到生物多樣性、自然景觀的再生,使工程對生態所造成的衝擊降至最低,以恢復溪流原有之動態生命力。